陳耀棠牧師編寫(選自爾道自建)
I. 閱讀:
安靜堅信當開始這禱告的時間,神就必與你同在。向神呼求:「我從深處向祢求告。」「主啊,我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祢。」 敞開心靈,聆聽主的話。
誦讀:詩篇第十二篇
II. 默想:
詩篇十二篇是一首群體哀歌或申訴詩(community lament),標題是大衛的詩,但所申訴的問題似乎是當時社會上的一個普遍現象,而不是他的個人特殊經歷。他哀歎整個社會「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,人人向鄰舍說謊」。當社會充滿謊言,遭受最大痛苦的往往是社會的底層,詩人呼籲上帝起來,垂聽「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歎息」。1-2 節是詩人向耶和華呼喊和陳述苦況;2-3節是一個倒敘,先提出罪人的結果,後描述罪人的態度;5-7 節申述耶和華對受害者的保護的應許,同時強調耶和華的說話可信;第 8節重複第 1 節所申訴的情況。
言語是個體之間關係的基礎,在人類是這樣,在生物界也是這樣。即使沒有聲音,但不代表沒有語言。從這個角度看,連非生物界的大自然裏的個體也有他們彼此之間的語言(詩篇十九篇 1-3 節是這種看法的一種詩意表達)。但怎樣的語言能建立怎樣的關係?
《聖經》對語言的重視始於創世記:宇宙萬物始於「上帝說」三字(創一 3);《聖經》記載亞當所做的第一件工作,就是替各飛鳥走獸命名,也替他的配偶夏娃取名(創二 19,23);創世記記載了人類經歷的第一個謊言(創三 4-5);第一個推卸責任的藉口(創三 12);第一個從上帝來的咒詛(創三 14);和以上帝變亂人類語言作為第一個人類歷史時代的結束(創十一 6-9)。
摩西的律法中的第三和第九誡直接針對語言,對語言作出規範(出二十 7,16)。當然我們的社會對語言也有相關,而且是更多的規範和制肘,但這正正顯示出語言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,和我們現代對語言越來越不羈(我們美其名叫「開放」)的態度格格不入。
詩人哀悼世上瀕臨絕種的兩種人:虔誠人(godly)和忠信人(faithful)(十二 1)。從詩歌平行體看,這兩種人又可以是同一種人,但字面上仍然指向不同的質素。一般「虔誠」是指「敬畏上帝」,而「忠信」既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,也用於上帝對人的信實可靠的態度,讓我們可以信任他。兩者的平行,意味著敬畏上帝的人也是一個可被人信任的人,因為上帝本身最可被信任(參十二 6)。
與他們相對的是「說謊的人」(十二 2a),尤其是那些「油嘴滑舌」、「心口不一」的人(十二 2b)。這種人在社會中製造了一批他們話語底下的受害者:困苦人和貧窮人。而且他們以他們的語言能力為傲:他們的語言,只服事自己,只為自己累積優勢,而且無人能敵(十二 4)。
按照詩人的描繪,有兩個可能的場景:當時候社會上的司法狀況和政治狀況。這和後來先知彌迦描述他所看見的情況類似。那時以色列的官長「不知道公平,惡善好惡,從人身上剝皮剔肉」(彌三 1-
2
),城中的富戶「滿行強暴,其中的居民也說謊言,口中的舌頭是詭詐的」(彌六 12-13),他們的「君王徇情面,審判官要賄賂,位分大的吐出惡意,都彼此結聯行惡」(彌七 3)。
在這種情況下,詩人只能訴諸耶和華的公義和保護。這並不是阿 Q精神,因為連詩人對罪人和現況的批判能力,都來自對耶和華的認知,和耶和華所賦予以色列的律法。詩人與耶和華的聯線,意味著詩人不會只是耶和華作為的旁觀者。全詩即使以第 8 節作結束,我們也不應該以無奈的悲觀來看(參摩五 12-13),反過來,應該仍然以第一節所表達的不平的態度來看。心懷不平,心還未死。
思想:
上帝的言語是真實準確的「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,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」,因此祂必審判不實的言語與行為,也必搭救那些心存誠實的人。
我的言語是否華而不實?我是否以油滑的言語來搏取利益?我是否以誇大的言語來標榜自己?我是否因自己不準確的言語來中傷他人?
III. 回應禱告:
親愛主:你是信實的主,你的話語句句都是定準的,願你以你誠實的話語,顯明我們的不實。當你為困苦人伸冤時,求你顯出不實的言語,毀謗的言語,自誇的言語。當你垂聽貧窮人的歎息時,求你審判不實言語與行為帶來的傷害。求你照你信實的應許,將倚靠你而持守誠信的人,安置在穩妥之處,安慰他們,保護他們。奉主名求。阿們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