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耀棠牧師編寫(選自爾道自建)
I. 閱讀:
安靜堅信當開始這禱告的時間,神就必與你同在。向神呼求:「我從深處向祢求告。」「主啊,我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祢。」 敞開心靈,聆聽主的話。
誦讀:詩篇第二十八篇
II. 默想:
詩篇二十八篇是一篇個人申訴詩(哀歌),是大衛的個人哀歌,其中特別提及「受膏者」。是大衛在自己遭災時,訴求上帝既已立他為「受膏者」,必然為百姓的緣故搭救他。第 9 節指出詩人個人的情況也會連帶著一個對整個羣體的關注,反之亦然。無論如何,和眾多的個人申訴詩一樣,即使作者是個體,他所面對的敵人卻幾乎都是一羣人,一羣作者描繪為作惡或與耶和華敵對的人。這種情況當然和大衛作為以色列王所面對的情況吻合,因為王的敵人總不止於一人。但由於作者(或大衛)把敵人描繪成某一類人,即使作者只是一人,在對比下他自己也自然成為另一類人的代表,他的申訴,也變成不單純是個人的申訴,促成詩篇裏申訴詩的普及化。
傳統視二十八篇的場景為押沙龍的叛亂,大衛被迫離開耶路撒冷和錫安山(撒下十五 13-二十 3),大衛對聖所的惦念和這個設想一致:「我呼求你,向你至聖所舉手的時候,求你垂聽我懇求的聲音!」(二十八 2);稱耶和華為「磐石(= 錫安山)」(二十八 1b),是「得救的保障」(二十八 8b),也是同理。但更可能的是外邦破壞與以色列的協定,大衛被外敵所攻擊:「他們與鄰舍說和平話,心裏卻是奸惡。」(二十八3b)而在讚美詩的段落大衛以以色列王的身份稱頌耶和華:「耶和華是他百姓的力量,又是他受膏者得救的保障。」(二十八 8)
詩歌可分成三部分:1-2 節是王祈求耶和華不要緘默;3-5 是針對敵人的祈求;6-9 節是一首讚美詩(6-8 節)和王作為牧人為他子民的禱告(9 節)。
詩歌處理大衛面對的兩個問題。第一,大衛看不見耶和華的作為。大衛向耶和華求告(1a),呼求(2a),不要向他「緘默」(二十八 1b),意味著壞情況已經持續一段時候,而耶和華一直沒有回應。「如將死的人一樣」原文字面是「如那些下到坑裏的人一樣」。耶和華作為「磐石」,是力量和盼望的象徵;「坑」,是人被收監或埋葬的地方,像約瑟在坑裏一樣,沒有盼望。詩人亟需要耶和華的幫助,最急切的表達,就是向耶和華在地上居住的地方,向他的聖所,舉手求告。
第二,大衛求耶和華懲罰惡人時,要以眼還眼,「照著他們手所做的待他們」(4b),同時候又在審判時不要讓他遭遇「池魚」之災:「不要把我和惡人並作孽的一同除掉」(3a;參詩二十六 9)。最終耶和華聽了大衛的禱告,明顯把他保存,至於惡人的報應,卻在讚美詩裏沒有提及。
邪惡的影響和審判的後果有一點相似之處,往往有無辜人的牽連。我們可能認為天下間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。廣義來說,沒有錯,這也是詩人自己的看法。詩篇裏的詩人即使自稱是義人(注意:這種態度和「自以為義」有分別),卻從來都不以為這個認知足夠讓他「指令」上帝還他一個公道。我們之前已經不止一次的看過,詩人承認無論他有多少義,他仍然完全依賴耶和華的憐憫和救贖。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看成是詩人承認世上沒有義人(參詩十四
3),但大衛在二十六篇和這裏處理的是個別的事件。在單一的事上,往往有人是無辜的。
無辜人被災禍牽連,聖經裏沒有正面的解釋,只有三個大方向的處理:(1)在這個墮落世界的秩序裏頭,即使不應發生,卻是無可避免(例:亞伯);(2)還留存的無辜人應該堅持他的無辜,向上帝申訴(例:約伯),卻不蔑視或怪責上帝,這也是詩人的做法;(3)這是上帝不讓人知道未來之事的一個延伸結果,目的是讓人敬畏耶和華(參傳三 1-22;八 1-9),行善出自本心,而不單純是因怕受罰。可以說,無辜人受災是聖經作者認為人間最大的禍患,但大衛在詩篇二十八篇同樣沒有解釋,只有大聲向能救他的耶和華呼求。作為以色列的王,猶大的牧人,大衛向耶和華祈求:「求你拯救你的百姓,賜福給你的產業,牧養他們,扶持他們,直到永遠。」(二十八 9)
思想:
我是否在困苦中切切禱告,直到蒙了垂聽?我是否看見自己的位份,除了自己的成敗之外,也影響環境的興衰?我是否能視主對我的賜福,為祂要賜福群體的管道?
III. 回應禱告:
親愛主:求祢不要讓我自以為義,更不要讓我以祢為不義;求祢因著祢的公義、慈愛和憐憫,引導我走人生的道路。謝謝你,當我將自己分別出來,專心尋求你時,你必垂聽我的禱告,在善惡之中掌權。求主不但賜福我,也藉著賜福我,而賜福我所負責的人與事。牧養我,也教導我成為牧人領袖,牧養你賜給我的人,無論是家人、是肢體,也包括我職場的人們,都能成為你的產業,蒙受你的賜福。奉主名求。阿們!
Comments